2009年4月28日星期二

大馬獨立五十年華人苦思新方向

这是一篇于2007年刊载在亚洲周刊的文章,文中对我国华裔所面对的重大问题抓得很准,也提出许多重要的观点,虽相隔2年,仍引人深思,可让我们仔细领会……

五十年來,大馬的人口結構、政經格局均出現很大變化。在大馬政府主導下,華人人口比率逐年下降、人口集中化,在大馬社會的政治影響力節節消退。建國五十年,大馬華人卻不得不思考出路,維護在大馬的應有權利。

八月三十日晚,馬來西亞各民族人民圍聚在吉隆坡市區的獨立廣場,與國家領袖一道迎接國慶的第一道鐘聲。午夜十二時,當獨立廣場的鐘聲敲響時,成千上萬的民眾與領袖一道激情高喊「merdeka!merdeka!」(獨立)。

在一九五七年擺脫英國人統治的馬來西亞,至今已經獨立五十年,這個由馬來人、華人及印度人三大民族組成的國家一路走來,著實不易。五十年來,這塊富饒的土地充滿了淚水、血汗,存有衝突與包容,交織著歡樂與辛酸;這個國家經歷了多少苦難、波折,從荒蕪、落後走向繁榮、進步,從農業社會成功轉型到工業社會。然而回首來時路,人口比率日漸下降的華人沉澱心情,思考未來,不禁要問五十年後﹕「路在何方?」

馬國自獨立以來,面對眾多的挑戰。當它還是一個新生國家時,就面對強大的鄰邦印尼的軍事侵犯,內部民族之間更是爭議不休,就在獨立五十年前夕,人民還是為回教國與世俗國、社會契約、留學台灣學生黃明志網路創作歌曲被指侮辱國旗、回教及馬來人、執政華裔成員黨要求政府工程讓華裔參與的課題,掀起爭議,最後勞動國內安全部下令媒體停止報道這些課題,才讓爭議平息下來。

然而,長達一個月的爭議已讓國慶歡樂氣氛被掩蓋,民間呈現的更多是沉思,是懷念建國初期各族之間的融洽關係,是渴求全民和諧不分種族發展國家。馬華青年團教育局副主任張盛聞說﹕「五十年的國慶原應是充滿歡樂,可是我們現在卻似乎陷入檢討建國時期先賢達致的社會契約氛圍中,讓人沉重。」爭議破壞人們歡樂的心情,往年國慶期間迎風飄揚的國旗今年也似乎少了,民眾的熱情顯然有待激發起來。

馬國爭取獨立的過程顯得不容易,一方面馬來亞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發動武裝鬥爭試圖趕走英國人,另一方面由各族精英組成的代表團遠赴英國通過談判爭取獨立。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及英國人組成的委員會負責擬定馬國憲法,在馬來人的大力爭取下,英國人保留了馬來統治者的特權、馬來人在這個國家的主導權及所享有的特權,同時把回教列為官方宗教;在英國人統治時期大量移民的華人及印度人則獲得公民權。

執政華裔成員黨馬華總秘書黃家泉指出,在獨立前夕馬來人通過政治參與爭取權益,而華人卻因心向「北方的祖國」而沒有積極參與,以致失去歷史的契機,造成今天的局面,成為華人歷史的遺憾。

五十年來,這個被視為維護全民團結的社會契約不斷受到宗教及種族主義的衝擊,社會根基出現鬆動。最大執政成員黨巫統副主席兼農業與農基部長慕尤丁在議論聲中提議,以閉門的方式重新檢討社會契約,不過有關建議受到華裔政黨的反對,黃家泉認為,社會契約是個完善的方案,人們實際上不需要節外生枝。

事實上,馬華與華人社會似乎很清楚,當前的華人社會完全沒有力量坐下來與其他族群探討未來的社會契約。五十年來,馬國無論是人口結構、政治與經濟格局及行政體系無不出現很大的變化,在政府的主導下,華人在政治、經濟及行政體系中的影響力節節消退,處在建國五十年的今天,華人開始思考﹕路在何方,如何走下去?

當前困擾華人社會最大的問題是華人人口比率逐年下降的趨勢。在過去五十年來,華人人口比率出現很大的變化。一九五七年,華人人口二百三十萬人,佔總人口的三成七;土著(以馬來人為主)人口三百一十二萬人,居總人口的近半;而印度人有六十九萬人,佔人口比率的一成一。二零零五年,華人人口增加至六百一十五萬人,不過所佔的人口比率下降至百分之二十五點三。根據統計局的統計,當前華人人口年增長率是百分之一點二,馬來人則是百分之二點二,印度百分之一點四,根據這個資料,該局估計到了二零一零年,華人人口將增加至六百五十二萬,不過其人口比率將進一步下降至百分之二十四點三;而馬來人的人口將增加至一千七百九十五萬,人口比率上升至六成七。若以華人人口比率每五年就降低一個百分比計算,估計到了二零三零年,華人人口比率將少過二成,八十年後,華人人口比率將少過一成。

馬來亞大學人口學家鄭乃平指出,馬國華人人口比率的下降原因複雜,主要是海外華人移民到馬國的情況幾乎已經停頓,馬國華人卻繼續移民海外,同時快速的城市化導致華人減少生育。馬國華人主要是從中國南部移民而來,在英國人統治期間,英國人需要大量的勞力獲取馬國資源,因此從中國及印度輸入大批勞工,當時華人主要是在錫礦場工作,而印度人則被安排在園丘(大種植園)工作。一九四九年中國共產黨執政後,中國關閉對外開放的門戶,華人移民到馬國的情況完全停止;一九五七年馬來亞(一九六三年改稱為馬來西亞)獨立,馬國政府實施嚴格的移民政策,進一步限制華人移民馬國。

鄭乃平表示,由於政治與經濟情況的變化,馬國華人在五十年裏出現兩波移民海外浪潮。第一波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第二波則在八十年代。馬國在一九六九年發生嚴重的種族衝突事件,這讓華人留下陰影,而政府在一九七一年推行新經濟政策,在各個層面扶持馬來人,這包括規定國立大學入學額五成五必須保留給馬來人,上市公司的三成股權必須保留給馬來人等措施,引發第一波移民潮。

由於政策限制,許多無法進入國內大學的華人子弟被迫留學海外,一些企業及專業人士也轉戰海外;在一九七零年至八零年的十年裏,華人的淨移民人數是逾十九萬人,華人人口的年增長率處於百分之一點七。八十年代馬國面對嚴峻的經濟蕭條,原是馬國重要資源的錫礦場倒閉,許多華人青年冒險出走到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非法工作(跳飛機),加速華人移民海外的浪潮。在一九八一年至九零年的十年期間,華人淨移民人數增加至三十九萬人,華人人口的年增長率進一步下滑至百分之一。

九零年馬國經濟開始走上軌道,經濟蓬勃發展,在海外非法工作的華人開始回流;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衝擊下,政府決定開放教育領域,允許設立私立大學,這為許多無法進入國內國立大學的華人學子提供一條廉宜的升學道路。華人人口增長率恢復到七十年代水平。

馬國是個議會民主國家,承襲英國人的議席選舉制度。華人人口比率的下降,無形中也將影響華人在選舉中所扮演的角色。華社研究中心主任文平強指出,華人執政黨參選的國會議席基本上反映華人的選民比率。隨著華人人口比率的下降,華人在議會的代表也隨著減低,而代表馬來人的執政黨巫統所參選的議席則不斷增加,不過比率稍微減少,在零四年選舉,巫統在全國二百一十九個議席中參選一百一十七席,或佔總議席的五成三,這也意味著如果巫統贏得所有參選的議席,它可以單獨執政。

華人政治影響減弱

然而,文平強認為,華人更大的政治危機在於人口集中化。他指出,華人人口城市化可能產生兩個負面影響,一是削弱華人在鄉區的選票力量,另一個則是城市華人的選票「過低代表性」。

根據憲法,馬國選區每八年將劃分一次,反對黨行動黨秘書長林冠英表示,負責選區劃分的選舉委員會行事並不公平,沒有根據憲法的精神讓鄉區及城市地區的選民人數差距保持在一成五以內。他指出,城市地區的議席選民人數可以高達七萬人,然而鄉區議席的選民人數只有二、三萬人,這使到集中在城市地區的華人選民的選票比重被削弱。

選區劃分的不公正也使到華人選區的比率越來越低,在一九六九年,馬來選民佔多數的選區多達六成,八四年增加至七成四,而在九五年大選,華人選民佔多數的選區只有一成二。

華人議席比率的減少也導致在政府內閣的代表性減低,在一九七三年,在內閣二十四個成員中,華人部長有五人或佔二成一,九九年內閣陣容擴大至二十七人,華人部長則增加至六人或佔二成二,不過在二零零四年內閣陣容擴大至三十三人時,華人部長仍然保持六人,而其比率已下降至一成八。

在獨立初期,華人仍然掌管重要的財政部及貿易及工業部,今天,華裔領袖出掌最重要的部門是交通部及能源、通信及多媒體部。雖然內閣的組成並不根據人口比率所分配,它還有其他政治平衡的考量,然而目前開始出現一股雜音,要求大學學額及股權等應該根據各族人口比率來分配。若政府根據這個建議行事,國立大學學額六成五將由馬來人所得,所幸的是,政府並不接受這種聲音。

華人人口比率的下降一直是華人社會的隱憂,也讓華人社會非常關注,無論華人社會嘗試採取鼓勵措施或是多番呼籲,卻是無法阻止華人生育率下降的趨勢。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些華人社團嘗試舉辦最多生育獎,為生育最多的華人夫婦提供獎勵,不過無法成功;廣肇聯合總會也在多年前為其會員提供生育獎勵金,鼓勵年輕會員多生育,不過它所獲得的回應並不理想。華人民間組織也嘗試為未婚的男女舉辦活動,讓未婚男女有更多的機會尋找伴侶。

馬國華人非主流

馬國華人社會普遍上對華人人口比率的下降感到憂慮,然而新加坡華裔館主任廖建裕對馬國華人的前景仍然保持樂觀。在印尼出身、目前已入籍新加坡的廖建裕指出,由於馬國各族群的生育率都有下降的趨勢,華人人口將保有一定的比率,就算是華人人口比率下降至兩成,「那還是很大的比重」。他指出,馬國華人從一開始都不是主流,而政治本身也不是一人一票那麼簡單。

檳城韓江學院華人文化館前任館長陳劍虹並不擔憂華人人口比率的下降,對他而言,打造一個民主、人權、自由的社會才是人們應該爭取的事評論人孫和聲持有同樣的看法,他認為,華人應該跳出種族的思維,多與馬來族群溝通及交流,爭取開明馬來社會的支援,這才是上策。他指出,一些華人評論人開始專注於以馬來文或英文寫作,嘗試把華人社會的觀點傳播給馬來社會,讓馬來社會了解華人社會的問題、思維、態度及看法,從而促進種族的諒解與和諧,為最終馬來西亞民族的實現鋪路。他認為,只有民主化才是華人最大的保障。

華人社會年長的一代也許對前景比較悲觀,可是年輕的一代對前景卻是信心滿滿;種族思維束縛上一代人的思想,年輕一代更傾向於多元思考。理科大學畢業、現年二十八歲的教育工作者陳香琴相信,未來將比現在更好,原因是年輕人沒有歷史包袱,他們更可以走在一起。

馬來亞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黃子堅不同意一些人指當前的種族關係比獨立初期差。他指出,在之前,華人女子穿馬來服裝是不可思議的事,可是今天許多年輕華人女子並不顧忌穿馬來服裝,各族的通婚也已經被接受,這反映出人們的思維已經開始轉變。

檳城執政華裔成員黨民政黨行政議員鄧章耀認為,種族政治不可能一夜之間消失,甚至美國獨立二百年後還是面對種族問題;他相信五十年後,馬國的種族問題將比今天減少;他表示,如果五十年後巫統還要求保護馬來人,那麼巫統將不再符合時代的要求。他指出,前任首相馬哈迪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倡非種族政治路線,開放巫統讓沙巴州非土著參與,而反對黨公正黨的出現也在試探這個國家非種族政治路線是否已經成熟。

三十歲的張盛聞認為,五十週年國慶是歷史給予的很好契機,讓人們思考馬國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並把所有不敢談、不能談、不該談的事全部抖出來重新探討。他表示,目前馬來人掌握國家資源及居政治主導權,既然馬來人要談,華人應該參與,各族在建立馬來西亞國族的主軸上共同討論,為馬國開創新格局。■

作者:林友順 转贴自:亚洲周刊 2007年9月16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留言是刺激我脑袋的动力,请努力为我加油吧 :)

跑步小记录

FEEDJIT推荐阅读

部落格聯播陣線

格有千秋

http://blogs.techxii.com

笑问博友何处来

free counters

留下的脚步!

free counter